繁体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央厨房融合平台 | 网站客户端 | 采编
灯盏湾的夜空
时间:2019-01-24 12:26:52作者:张亚宁    点击数:次    来源:子长新闻网

 月光穿透空气,悄悄地落在树梢,石磨,黄牛以及其它。时间好像在这里慢了下来,为这普通而无数人常常怀念的村庄增添了几份独特的韵味,与亮亮的月色均匀地连为一体。

在朦胧的月色下,我站在山坳里。此刻黄土高原的小山村深沉,大地深沉,我深沉。

稀疏的柳树,杜梨树,杨树,酸枣树守候在村口。任性的风儿妩媚地抚动了它们的枝叶,沙沙作响,给宁静的村庄赐上了一曲浓浓的乐曲,无心扰乱了村子。小狗吠村,牛羊低吟,鸡猪静听。月亮悄悄地将披纱散在村口,夜出奇地宁静。远照,屋里的灯像落在山间的无数星星,与相隔两地的月光相伴。朦朦胧胧中,我嗅到的是怀念的味儿,只为先逝者澎湃恻隐之心,与月色同悯。

谁将我和月色同融与这名为灯盏湾的村庄?

我们的先烈走了,村里墨守了若干年的村人走了,灯盏湾还在这里。时光依旧。黄土高原的天黑了,灯盏湾的天也黑了。月光不会落下这个镂骨铭心的村庄。这个村庄发生的事儿及包涵的意义太多,不仅是一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地,更是值得许多人怀念的村庄。五湖四海的来者——参观、缅怀、悼念、回忆……我就是这样一名心灵不语者,怀着敬畏赤诚之心来拜谒。

某年的夜晚,月亮也罢,星星也罢,它们刻意躲在软柔的云朵中,普通的山庄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无比寂静。没有月亮与星星的村子是等待着幸福,流溢着温暖。小孩与妇人早已酣然入睡。老村长在昏暗的灯光的照耀下,静静地吸着烟,吐出一圈接一圈的烟绕蔓屋子。突然一阵紧促的敲门声,老村长清醒过来了,慌忙挑亮灯芯,屋子里亮堂堂的。心神不定的老村长,顷刻镇定自若。慌忙弹掉烟灰,低吟道——他终于来了。

灯盏湾,一个普通的村庄,因一位可亲可敬的战士的到来,成为永恒之塔。

几个年轻人抬着一位受伤的战士。没等战士们与村长高兴,受伤的战士便歉意地说;“给大家添麻烦了,给大家添麻烦了,辛苦各位了。”。暖暖的炕头早已铺好被褥,灶火里的木炭燃得正旺。屋里灯光昏暗,人人低语。一碗热气腾腾的白开水被勺子分开喂给受伤的战士。这一个谁都不会想到的夜晚披上了警戒的面纱。白天,村里一切顺其自然,只有一位中年妇女伺候着这位受伤的战士。在月色下,秘密地来过许多可亲可敬的战士,他们悄悄地开过无数次救国救民的秘密会议,写下不计其数救国的绝密文件。

这位受伤的战士是民族英雄谢子长。骁勇善战,驰聘疆场的民族英雄谢子长。伟大领袖毛泽东在延安期间,曾两次为谢子长墓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谢子长同志千古,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并亲笔写了碑文。

追溯历史得知,1923年夏,于山西陆军学兵团毕业的谢子长赴北平寻找救国救民真理,先后在陕西、甘肃、北京等地开展革命运动,任过连长,当过团长,成立过农协,办过讲习所,打过游击,攻过县城,告倒县长,创办过兵工厂,惩治过恶霸,搞过农运,组建过民团,做过教员……1934年8月27日,谢子长率军攻打清涧河口镇,和驻军激战中负伤,一直坚持革命和战斗的谢子长,伤口一时无法愈合和好转。但谢子长败不丧志,愈挫愈奋,仍然奋斗在一线,对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无比热爱,无限忠诚。10月份,因伤势严重无法继续留下战斗,先后到安定县冯家稍焉、阳道峁、周家硷等地养伤。1934年腊月初,处在红白根据地的陕西北部的安定县的白军某团长带两个营进行“清剿”,组织通知连夜将受伤的战士从周家硷村转移到灯盏湾村。1935年2月21日夜,生于1897年1月19日的谢子长在灯盏湾村不幸与与世长辞。

他是一个始终为人民着想的人,一个把一切献给了人民的人。

有史料记载,刘志丹与谢子长只谋过一面,这一面就是在灯盏湾。1935年1月,刘志丹率部来到安定县灯盏湾看望谢子长,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共商革命。灯芯一次次变昏,又一次次被挑亮。日后,谢子长在煤油灯下闻讯一个接一个的好消息,夜不能眠,苦思冥想,一心救国救民。

或许,我们不需假设,我们完全可以猜想,谢子长透过宽高不足一米五的窗户,望着青色或者橘红色的月光,站在小院里遥望月亮与星星同在的天空。或者静静地坐在炕头。煤油灯,窗户,天空,连成一天通向远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我走进灯盏湾。那是一个呈拱形小湾,几孔土窑洞沿拱形小湾的背靠逐个开凿,磨盘大小的木质窗户挂满了岁月的皱纹。除了黄土,野草,还有几株陕北常见树种。一些草加一些树把这个拱形的小村点缀的有了灵性。眼前是一脉的黄色,金灿灿的黄土地是铭刻历史和记忆的金黄。本来带着祭奠的心情,拜谒心目中的将军,当我脚步踏进,这黄色的窑洞,黄色的小院,黄色的硷畔,黄色的小路,内心却一片茫然。犹如刮过灯盏湾的一缕轻风,恍若不定。落在树枝不合适,落在窗格上不满足,落在山头上不乐意。

我站在灯盏湾,坐北向南的五孔窑洞面前,站在谢子长养伤窑洞的院子里。平视着这孔修葺的窑洞,来寻景为辅,来寻史为正。看着被岁月蹂躏的窑洞口、窗格、窗橼、门、门墩、门槛……皱纹满面,郁郁独坐,似乎是为曾经养过伤的这位战士默默流过泪,岁月的尘土刻画了显而易见的痕迹。如果必须去耐心地寻找,还有什么显眼的色彩,平整的小院与周边的树木是最好的点缀,内心有着敬仰的拜谒者是最好的陪伴。

我来过,与我一样时刻惦记与永远怀念的人来过。同一个地点不同时间,就是为了曾经在这里养伤和革命的英雄,累倒在这个地方的伟大的革命先烈,无数人永远缅怀的前辈。谁能想到老村长的一声“他来了”的哀叹成为永恒。

“谢子长逝世地”黑碑上的直白的几个字,穿越几波时空之后,突然地敲打了我的心。一块普通的石碑,被巧匠刻上显目的字,将石块的白涂成一色黑,唯有几个夺人眼目的字为一种色。我体味着灯盏湾的孤独,灯盏湾以她的孤独与特殊获得了无数人莫名而来,我就是一位虞城的拜谒者。我站着看过,手轻轻抹过,从黄昏一直到夜晚。我希望高声呐喊或者歌唱,但灯盏湾呈现出寂寥与狭小,与我想象的气氛相差甚远,飘出去的挽歌回荡在寂静的小山村,五孔窑洞周围的草木与对面的杨树、梨树、柳树、槐树作证。

灯盏湾的夜空,月光依然照过大地。1935年1月某夜,一个普通的夜晚。谢子长秘密转移至灯盏湾养伤。2月起,伤情不断恶化,谢子长在灯盏湾的每一个夜里疼痛难忍,时清时昏。窑洞里的战士忍着疼痛,服用着经过重重困难运回却量少的药物。夜深人静,我能猜测到他的雄心壮志。一定“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定坐在热炕头对着夜空冥想伤势的苦楚。窗外,月光不折不扣地挂满天空,铺满大地。需要要有这样的月光,在明亮的天空下,沐浴着月色,他一定口述或动笔写下关于许多光明之梦。

 月光盈满的夜晚,大地和衣而眠。2月21日夜,屋里的煤油灯依然点亮,突然发觉月光流泻在狭小窗户。恍然之中,整个空间似乎顿时蒙上一层薄冰。那股柔和的光就在一群黯淡无光人的脸上缓缓地流淌。一丝一缕辗剪不断的忧愁,清晰地渗进史秀芸、白盛英、谢德惠、谢绍安等默默守候在谢子长身边人的血液里、心里,长长的泪珠倒映着月光。冷色的月光无情无义地把所有的人包裹起来,月光下,双手合并的祈祷的次数无人累计,而内心盈满的憧憬与希望一并被月光冷酷地吞噬。夜空里的一颗流星划过天空,炕上的人透过窗户只看到了数米划流痕迹,无心关心划向什么方向,是否打破了夜的宁静。10时许,随着这颗远去不久的流星,谢子长闭上了眼睛。从最初的参加革命,到雄心壮志,再到最后茫然失措。有着月色陪伴的年华就这样无情无义地夺去了一切远大志向与生命。

谁能料到充满期望的村庄,却蒙上一层隐隐约约的悲伤。当下,我们在这无法忘却的村庄,只能静静地回忆,与月色一同将悲伤带上天空,任他悠悠飘拂。

     出生于李家岔镇枣树坪的谢子长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一家有11人参加革命,其实为革命牺牲8位烈士。终年38岁的谢子长戎马一生,身经百战,锲而不舍,胜不矜功,弛而不停地追求光明,为民族操劳,为百姓造福。毛泽东曾为他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蒋介石”。朱德、林伯渠、邓小平、习仲勋等几百名革命先辈们纷纷题词题字悼念。据史料记载,秘密安葬谢子长的当天,大雪纷飞,银装素裹。大地为之哭泣,山河为之动容。据1946年2月27日的《解放日报》题为《瓦市二万人举行公祭子长同志灵榇移葬》报道:“瓦窑堡2万余人举行公祭,陵前四五顷地全为吊祭者踏平,附近三条道路为之增宽。”1935年,中共西北工委会决定改安定县为子长县,在县城所在地瓦窑堡修建了子长陵。七八十年来,缅怀者络绎不绝。祝福,默哀,鲜花,鞠躬。

人民永远纪念他,人民心里永远装着他。

灯盏湾,依旧是灯盏湾。期间风云跌宕,动人心弦的历史已成为回忆。月亮从山的那边静静地滑下来,灯盏湾家户窑洞里的灯亮了。唯有谢子长养伤窑洞的灯光暗着,站在对面的山头,村口,大树旁或者其它地方,似乎没有办法找到曾经亮着的煤油灯,同一个月亮照过的窗户。我能想象得到,哪些日子的灯盏湾的夜空是美丽,希望之灯一直亮着。只要一个晚上的月光一定是凝固的,犹如一块冰冷的恶魔挂在漆黑的夜空,一动不动。是今,我们站在呈拱形的小湾里,就是灯盏湾。月亮和星星还是从原来的方向升起来,还是照着这个村子,沐浴着这孔窑洞。明天,后天,也许还会更晚一点。当灯盏湾依然寂静时,还会有像我一样许许多多想起这个名叫灯盏湾的村庄以及发生在村庄里的事儿。这是另外一种意义的永生。灯盏湾,不会无缘无故地成为一个寂寞的村庄。

一束束无形无色的光照着天空,罩在身躯,照在心中。激起强烈的震撼,心中肃然升腾一座丰碑。

灯盏湾,一日幸福的夜晚几经波折,经过不足两月的休憩,却等到了一个遗憾而困苦的夜晚。月光与星星依然照过大地,夜空还是那样度过。一首信天游成为永恒的颂歌,在灯盏湾的山梁梁上飘起,一直飘向一望无垠的天空。

陕北的那游击队,
(哎)老谢是总指挥,
  打开了那个安定县,

(哎)山川红一片。
陕北的那游击队,
(哎)老谢是总指挥,

    男女(呀那个)动员起,

(哎)参战分田地。

……

我来时不是寒冷的冬天,不是炎热的夏天,是春意盎然的季节,不冷不热,但有风,还有其它堵着心且说不出来的东西。月光,星星,空旷的夜空。还是让我回去吧!在夜色下,听着这歌,想着谢子长的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会流下晶莹剔透的泪水。也愿我这个隔辈人的泪珠能倒映出那一段光辉岁月。

(子长县“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创作大赛获奖作品)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中共子长市委宣传部主管 子长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6112020001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27420062
编辑部电话:0911-7122593 新闻热线: 0911-7121276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admin@zichangrm.com 举报电话:7121276 陕ICP备1500721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