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央厨房融合平台 | 网站客户端 | 采编
子长唢呐
时间:2017-05-31 17:00:37作者:秦汉    点击数:次    来源:子长新闻网
    盛夏的一天上午,刚刚下完一场雨,子长县首届“瓦窑堡杯”唢呐比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高手如云,群英汇聚。
    听着悠扬的唢呐曲,我的思绪飘到了儿时。小时候,参加婚宴,记得最热闹的就是新娘子娶到家的时候。唢呐没进村就响起了,唢呐声音是那么嘹亮;小鼓声音是那么清晰;小镲声音是那么清脆;铜锣的声音是那么厚重。一听到唢呐声音,人们就知道新娘子回来了。子长唢呐悦耳动听,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回忆。可以说,我是听着唢呐曲长大的,对子长唢呐再熟悉不过了。
    唢呐,民俗也称“喇叭”,是一种民族乐器,它由杆子、碗子、篌子及哨等部件组成。杆子由柏木或松木经油长期浸泡后制作,杆上有8个眼,但根据需要,长短不一,一般长1.2市尺左右;碗子由黄铜铸成,一般长0.6市尺;篌子长0.2市尺,哨子是由嫩竽子杆制作。子长唢呐是陕北唢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陕北黄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民间文艺宝库中一枝绚丽的奇葩,堪称“陕北一绝”,已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子长唢呐历史悠久,代代相传,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它以五人一组,系吹打结合吹奏班子,活跃在汉族民间。这些民间乐队人虽少,但乐器声音洪亮,吹起来红火热闹,曲调委婉动听,群众十分喜欢。过红白事、搞庆祝活动、闹秧歌都有吹手助兴,寄托着汉族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这样,吹鼓手的家族也就世世代代地繁衍了下来。吹鼓手也称唢呐手或吹手,也称“龟子”。但实际上,“龟子”是“龟(qiu)兹”转音,是说这种乐器是从西域龟兹传过来的,也可视为“洋货”。不过到如今,早就沾满了黄土高原的黄土味了,不论是它的制作工艺还是它的形状和类型,如今已成为地地道道的“特产”,在陕北尤其在子长愈来愈发展、壮大、繁荣。
    子长唢呐杆长碗大,音色明亮,低音浑厚,高音挺拔,粗犷悍实,热烈奔放,舒展挺拔,音量大,透气力强,渗透着雄健的阳刚之气。其曲牌丰富多彩,变化无穷,艺术魅力很强。抒情时,悠扬悦耳,委婉动听,如行云流水;喜庆时,欢快明亮,亢奋激越,如万马欢腾;哀怨时,如泣如诉,荡气回肠,如苍天悲哭。它的艺术魅力很强,将黄土高原特有的风土人情一览无余地倾诉于唢呐声中。男女结婚时的前奏《大摆队》,使人耳发热,脸发烫,心如醉,意似狂,旋即可以不顾一切地跳动起来。人亡而葬时,一曲《苦伶仃》,如泣如诉,余间震颤,使人怅然若失,陷入渺茫的思绪。长歌当哭,其凄婉,其哀怨,令最刚强的汉子也会产生失落感,也会揪心裂肺。
    改革开放以来,子长县围绕唢呐艺术开展了大量挖掘、抢救和推广工作,并于1984年专门成立了“子长唢呐协会”。此后,唢呐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唢呐队伍愈来愈壮大,唢呐的吹奏、表演艺术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演奏形式上,从原来的五人一组,发展到今天少则三五十人,多则三四百人大阵容的舞动式演奏;从街头、院落的自由演奏,发展到按曲照谱的正规舞台演奏;从单纯的两支大唢呐各吹高、低两个八度的传统吹奏,发展到唢呐、海笛、管子、笙、笛子合奏;从鼓、钹、锣(疙瘩锣)比较简单的打击乐,逐渐发展到大鼓、小鼓、水钹、小钹、京锣配合敲打,后来还增加了架子鼓、笙和电子琴等乐器伴奏,其声势恢弘大气、排山倒海,其音震天动地、响彻苍穹,其律袅袅绝美、如天籁之乐;从以往的只吹传统曲牌,发展到曲牌、民歌、流行歌曲按不同场合恰当吹奏的境界。一曲动听的子长唢呐,可令成千上万人倾倒折服,真乃是“此曲应是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近年来,子长唢呐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县唢呐班子发展到100多个,唢呐手近千名。子长唢呐的演奏可以多到几百人,一律古代士卒装束,身着陕北特色羊皮马甲、头戴羊肚子手巾,充满阳刚之气。那场面实在惊人,也着实感人。
    在子长的唢呐队伍里,上辈演奏比较好的有薛增山、麻成海、马五等人;现今演奏比较好的,有马家砭镇焦家河村的焦养亮、焦吉祥兄弟,史家畔乡崖坪村的李树林、李树森兄弟,南沟岔镇南河村的薛光华、薛光年兄弟,涧峪岔镇的薛守高,还有玉家湾镇的贺福元、张金贵,路坪村的徐六、徐丑兄弟等。他们都在不同的唢呐演出中获得过奖项。
    子长唢呐最精彩、最令人赞叹的地方,就在于这些美妙的乐曲不是经过高等学府深造的音乐天才演奏的,没有经过专业艺术家的刻意“修正”,而是根植于深厚的黄土地,来自于广袤的乡村民间,出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之手,完全是农民自己的创意和情感的宣泄与表白。一群朴实的陕北汉子,将唢呐吹奏得响彻云霄,天回地应;一群群彪悍的陕北后生,将唢呐演奏得山川摇动,水波即兴。在艺术的海洋里,子长唢呐如同一朵争奇斗艳的山丹丹花,光彩照人,鲜艳夺目。
    堪称陕北一绝的子长唢呐,不再仅仅局限于红白喜事,它正作为一个品牌,逐渐为全国人民所熟悉,吹遍了陕北的山山水水,吹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彰显了民间文艺的风采。子长唢呐先后在湖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成功演出,应邀参加了《羊马河战役》、《北斗》、《火种》、《刘志丹与谢子长》、《中国命运大决战》、《童年的回忆》等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其中为凤凰卫视制作的《子长唢呐迎亲》向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放。2006年6月29日,子长唢呐参加中俄文化交流年在延安举行的文艺晚会,与俄罗斯国防部红旗歌舞团同台献艺。7月22日,在“第七届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暨全国首届民间吹歌展演第四届南戴河荷花艺术节”比赛中,子长唢呐以高超的技艺、精彩的表演和浓厚的地方风味,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在这次比赛中,焦养亮同志获得“吹歌大王”的荣誉称号,他的一曲《兰花花》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同年12月1日至3日晚,“华夏清音—中国民间经典音乐展演”在首都北京民族文化宫隆重上演。由焦养亮、薛守高等16名子长县农民组成的我省唯一代表队表演的唢呐合奏《翻身道情兰花花》,以其优美流畅、富有动感的演奏特色以及铿锵激昂的鼓乐、亮丽而富有陕北特色的羊皮马甲、红肚兜和羊肚子头巾服饰,立即吸引了全场的观众的注意力,让全场观众似乎都感觉到了这种浓浓的厚重的黄土气息。中宣部、中国文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部门领导、专家和外国驻华使馆官员、文化参赞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2009年8月,子长唢呐受邀首次走出国门,参加为期一个月的英国爱丁堡军乐节。2011年8月,子长县唢呐艺术代表团又受邀参加了俄罗斯军乐节演出,向世界展示陕北儿女豪迈奔放的性格和独有的黄土风情文化。
    2014年春节期间,央视新闻频道策划以现场直播的形式集中展示全国各地春节民俗文化。而陕西省仅选择了西安大唐西市和子长县两个直播点。2月4日当天,除了上午的子长唢呐直播,下午两点,央视新闻频道还对子长新春秧歌进行了直播报道。当晚,央视《新闻联播》再次报道了子长县“红红火火过大年”的场景。2月4日当天,旱了许久的子长县纷纷扬扬地飘起了雪花,而亢奋激越的子长唢呐也随着瑞雪为全国人民送上了新年的祝福。子长唢呐一时风光无限,出尽风头。
    一杆杆长号声声嘹亮,一支支唢呐曲曲动听。这长号声、唢呐声,响遍了黄土高原的千山万壑,响遍了中华大地,响遍了世界的天涯海角,激荡着每个人的心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中共子长市委宣传部主管 子长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6112020001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27420062
编辑部电话:0911-7122593 新闻热线: 0911-7121276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admin@zichangrm.com 举报电话:7121276 陕ICP备15007210号-2